河长负责
联防联治
在贵州,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、有长流水的小河流,都能找到河长负责。作为长江、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,2017年以来,贵州以全面推行河(湖)长制工作为抓手,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,坚决扛起了“两江”上游的责任担当。
目前,贵州全省4697条河流(湖、草海)、2407座小(2)型及以上水库、17150座山塘,共设置22755名河湖长,建立了省市县乡河长会议、信息共享、工作督察、考核问责与激励、验收、信息报送六项制度。同时,贵州已与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广西、湖南签订了联动机制协议,实现与周边省(市、区)跨境河湖联防联治全覆盖。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。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大地的生动实践,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贵州大地的生动诠释!”贵州省委副书记、省长李炳军说。
退耕还林
乡亲致富
“开荒开到山尖尖,种粮种到天边边。”家住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,肖军林对过去烧山垦田的场面记忆犹新。山上的树被砍光后,水土流失、石漠化加剧等问题接踵而来,肖军林和老乡们过上了“荒山秃岭不长草,人穷粮少吃不饱”的苦日子。
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,重重大山既困住了发展出路,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。在生活贫困与生态恶化双重压力下,贵州开始在荒山与石漠间寻找新的生机。
4亩土地退耕还林后,肖军林开办起了农家乐,凭着地道的豆干火锅赚得盆满钵满,其他老乡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种植养殖业等,纷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。穿岩村实现了生态环境靓、农民腰包鼓的华丽转变。
近年来,贵州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、发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开发、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。特别在“十三五”时期,贵州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、重点防护林、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,累计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造林76万亩,治理石漠化面积5234平方公里,防护林工程62.2万亩,退耕还林和治理石漠化面积位居全国第一。到2020年底,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到2023万亩,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3378亿元。
企业转型
挑战难题
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,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,以往磷化工行业产生的污染,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。为贯彻落实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要求,建设好长江、珠江上游绿色屏障示范区,贵州坚决向磷石膏的综合利用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,于2018年率先实施“以渣定产”政策,将磷化工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量挂钩。
“倒逼企业走上绿色转型和综合利用之路,我们正不断致力于探索解决磷石膏利用难题。”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介绍,经过3年的努力攻坚,企业于2020年首次实现渣的产销平衡,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已覆盖建材、化工、井下填充及农业等领域。从工业废渣到绿色建材,贵州另辟蹊径,破解了磷石膏利用处置的世界难题,打造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“贵州样本”。本报记者:汪志球 程焕